在中國東北振興的關鍵節點,一場關乎區域經濟標桿的角逐正在沈陽與大連之間激烈展開。作為遼寧省乃至東北地區的兩大核心城市,這兩座城市年初時還在萬億 GDP 門檻前齊頭并進,如今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態勢。這場雙城較量不僅牽動著遼寧經濟的走向,更承載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迫切期望,其最終結果將為東北振興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雙城增速反轉:GDP 榜單上的差距拉大
2025 年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一經公布,便清晰勾勒出兩座城市的發展分野。大連以 7248.2 億元的 GDP 總量和 6.0% 的增速,不僅輕松超越全年 5.5% 的既定目標,更在全國已入圍的萬億城市中展現出強勁的增長韌性。在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高端制造園區內,流水線晝夜不停運轉,集裝箱卡車在廠區與港口之間穿梭不息,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中心里燈火通明,這些場景共同構成了大連經濟高速增長的生動注腳。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沈陽的發展困境。同期,沈陽實現 GDP6614.3 億元,增速僅為 2.3%,規上工業增加值和外貿進出口總額均出現負增長。走進沈陽部分工業廠區,曾經繁忙的生產線如今部分處于閑置狀態,倉庫里堆積著待運的傳統零部件,工人們的工作節奏也較以往放緩。這種增速上的差距,讓原本被認為有望同步邁入萬億俱樂部的兩座城市,如今在沖刺賽道上拉開了明顯距離。
這一反轉并非偶然。三年前 “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 正式啟動后,沈陽憑借扎實的工業基礎和重點項目落地,曾連續多個季度實現增速趕超,當時的經濟數據一度讓外界認為沈陽將率先叩開萬億城市的大門。彼時,沈陽的汽車產業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招商引資簽約不斷,城市建設如火如荼,處處洋溢著趕超發展的勁頭。而大連則在那段時間默默調整產業結構,為后續的爆發式增長積蓄力量。
今年以來,大連的經濟韌性集中釋放,尤其是高技術制造業的亮眼表現成為領跑關鍵。前三季度,大連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4.2%,在集成電路、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材料等領域的多個項目實現量產,新產品產值占比持續提升。這些新興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形成的合力,推動大連經濟在復雜環境中保持穩健增長。
沈陽的轉型陣痛:單一產業依賴下的喜與憂
沈陽經濟增速放緩的背后,是其長期依賴單一產業的結構性短板。2023 年的數據顯示,汽車制造業營收占沈陽全市制造業總量的近一半,其中華晨寶馬、上汽通用等外資品牌的代工業務更是占據核心地位。這種產業結構在汽車行業黃金期為沈陽帶來了持續增長,曾經的鐵西工業區、大東汽車城一片繁榮,每天都有大量整車駛下生產線,發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市場,汽車產業成為支撐沈陽經濟的 “壓艙石”。
然而,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崛起,市場格局發生劇烈變革。國產新能源品牌憑借技術創新和性價比優勢迅速搶占市場份額,寶馬等傳統外資品牌的燃油車銷量出現明顯下滑,減產成為必然選擇。這一市場變化直接傳導至沈陽的工業生產端,前三季度,作為沈陽汽車產業核心區域的大東區,整車產量同比下降 45.2%,產值同步下跌 42.1%,降幅之大為近年來罕見。
上汽通用沈陽工廠的業務重塑消息,更凸顯了沈陽汽車產業面臨的壓力。該工廠曾經是沈陽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高峰時期日均產量超過千輛,如今卻不得不通過調整產品線、優化人員配置等方式應對市場變化。廠區內的部分傳統燃油車生產線已暫停改造,工人們正在接受新能源汽車相關的技術培訓,整個工廠都在經歷轉型期的陣痛。
面對產業困境,沈陽也在積極尋找破局之路。寶馬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在沈陽蘇家屯區正式動工,施工現場塔吊林立,工程車輛往來穿梭,工人們正加緊建設廠房和安裝設備。與此同時,億緯鋰能沈陽基地已正式投產運營,作為首個落地遼寧的新能源電池龍頭企業,其領航工程試產、系統工廠投產與鋰電池寒區應用研究中心同步啟用,標志著沈陽新能源產業邁出關鍵一步。
億緯鋰能沈陽基地采用自主研發的大圓柱組裝生產線,借助數字孿生技術實現智能化生產,該項目不僅是寶馬新世代車型的核心電池供應商,還將為東北地區的公交車、商用車等提供新能源解決方案。鋰電池寒區應用研究中心則聚焦低溫場景下的電池技術突破,著力解決東北冬季低溫對電池性能影響的行業難題。不過,這些新動能的全面釋放還需要時間,按照項目規劃,要到 2026 年才能形成規模化產能并有效拉動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