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當汽車被重新定義為由軟件、數據與能源共同驅動的移動智能終端,車企之間的競爭早已不再是單一產品或技術的較量,而是“生態力”的比拼。
回顧歷史,中國汽車工業長期被詬病“大而不強”,長城汽車用35年時間書寫了一部“技術反圍剿”的史詩,從一家保定小廠蛻變為年銷超百萬、海外擁躉遍及170國的全球化車企。
長城長 35周年開放日
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長城汽車營收523億元、凈利潤46億元的雙高增長,正是對其“全產業鏈自主+生態力構建”戰略的最佳注腳。這條路徑背后,是中國制造從“零件組裝”到“生態輸出”的驚險一躍。
在華汽研究院看來,長城汽車的自主化絕非口號,而是一場覆蓋“金屬冶煉-零部件-整車-試驗驗證”的全鏈條硬核突圍。
首先在核心部件“去依附化”,通過蜂巢能源(電池)、精工汽車(模具)、諾博系統(電子)三大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實現發動機、變速箱、電池等關鍵部件100%自研自產,其自研的9DCT變速器、V8發動機打破外資壟斷,零部件子公司60%以上業務出口歐美,并為寶馬、奔馳供貨。
同時,實現制造壁壘“智能化”,徐水智慧工廠的“52秒造車”效率背后,是634臺機器人構建的全自動化焊裝線、精度達96%的白車身工藝,以及國內首個通過國家認證的114萬㎡綜合試驗場。從-40℃風洞實驗室到亞洲最大碰撞中心,長城以近百億投入建成18個國際領先實驗室,將“安全即底線”的理念刻入基因。
在新能源與氫能兩條賽道同步卡位,蜂巢能源全球首發無鈷電池,降低對稀缺資源的依賴;特嗨氫能檢測中心擁有60萬小時測試經驗,建成國內首個液態儲氫加氫站。長城已形成“混動+純電+氫能”三線并行的能源矩陣,Hi4技術實現“四驅性能、兩驅能耗”。
當然,長城汽車更深層的邏輯是“技術專利化”,早在2023年長城專利授權量達到4652件,新能源與智能化領域專利連續三年蟬聯中國車企第一,專利不僅是護城河,更為其“去高精地圖智駕”“無鈷電池”等創新提供底層支撐。

從“造車”到“造系統”的升維競爭
以往傳統汽車供應鏈呈“主機廠—Tier1—Tier2”線性傳導,主機廠對核心零部件的可視化、可控性不足。長城的路徑是“拆黑箱、補缺口、建護城河”。
具體來看,在動力總成方面,長城汽車自研3.0T V6+9HAT、Hi4/Hi4-T混動架構,蜂巢能源提供電芯、諾博提供電控軟件,打破外資對高功率動力總成及混動系統的壟斷。
在智能化方面,自研Coffee Pilot Ultra、SEE端到端大模型,域控制器基于Orin-X,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由曼德/睿博感知體系內企業定點,算法、數據閉環留在長城內部。在軟件&OS方面,Coffee OS 3從底層OS到應用商店、小程序、手車互聯全部自研,確保數據資產留在長城云。

通過“縱向穿透”,長城把過去Tier1的利潤池轉化為內部成本中心,同時獲得更快的迭代速度與數據閉環。
在補齊短板后,長城構建符合自身生態,而對“生態力”的詮釋遠超傳統產業鏈范疇,呈現為三層“同心圓”結構。
核心圈打造全棧可控的整車價值鏈,長城獨創“森林生態”模式,以整車為樹干,零部件企業為枝干,智能化、新能源公司為根系。當Coffee Pilot Ultra智駕系統實現“有路就能開”,其背后是睿博感知實驗室的毫米波雷達暗室、SEE端到端大模型、九州超算中心的協同作戰,這種“研產閉環”使智駕系統可按天迭代,算法進化速度提升100倍。
第二層為能源+算力+出行服務”的共生圈,能源端——蜂巢能源、氫能檢測中心、未勢能源(儲氫瓶、膜電極)共同構成“鋰電+氫能”雙軌布局。算力端——九州超算中心1.64 EFLOPS算力支持SEE大模型,實現周級算法迭代。服務端——咖啡智駕擺脫了對高精地圖的依賴,配合CP Ultra的“有路就能開”,覆蓋了高速、城區、鄉村、山路等各類場景。
第三層為“人才+資本+文化”的外延圈,人才——40億獎金、35+計劃、“愛情地產+愛和城”教育解決員工住房與子女教育,將人才留存率提升至93%。資本——長城控股通過參股銀行、產業基金、地方政府基金,鎖定電池上游鋰、鎳資源以及歐洲、拉美渠道資源。文化——以“老一部”的井岡山精神為錨點,輔以直隸總督署“廉信”文化,對內形成長期主義共識,對外強化“中國智造”敘事。

生態力驅動的三大躍遷
長城汽車的模式揭示了中國車企破局的新范式,其未來布局已現端倪。依托特嗨氫能中心的檢測能力(儲氫瓶、燃料電池等百余項認證),長城正推動氫能從“實驗室”走向“加氫站”。
Coffee OS 3系統已顯露“汽車進化”雛形:Coffee GPT實現語音畫圖、行程規劃;空間手勢交互重構人車關系;杜比全景聲音響打造“移動音樂廳”。當SEE智駕大模型與AI座艙深度融合,汽車將從“工具”進化為“有生命的移動空間”。
從專利授權到技術標準制定,長城無高精地圖智駕方案直擊行業痛點(覆蓋弱、成本高、鮮度差),其“全場景NOA”標準或成全球智駕新范式。正如精工模具為勞斯萊斯供貨所證實的——中國技術正在定義高端。
全球化方面,長城汽車通過研、產、供、銷、服全面出海完成從“產品出海”到“生態出海”的跨越,現有海外銷售渠道超1400家,海外總銷量突破200萬輛。5月,在華訪問的巴西總統盧拉會見了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雙方就長城汽車在巴西的進一步深耕達成共識。

6月,長城汽車還在巴西榮獲Great Place to Work(GPTW)認證。在澳洲,Hi4-T斬獲“2025最佳新能源皮卡”大獎。在智利,問鼎皮卡新車暢銷榜銷量冠軍。6月,坦克300柴油版則憑借動力表現和經典造型,深受泰國用戶肯定,并在當地進行了千人交付。
8月16日,長城汽車巴西工廠正式竣工投產。巴西總統盧拉親自在長城汽車巴西工廠首臺下線車型——哈弗H6 GT車身上簽名。長城汽車總裁穆峰表示:“巴西工廠是長城汽車在拉美的戰略支點,以巴西為中心,輻射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市場,縮短交付周期,提升本地化服務能力。”
這一里程碑事件,不僅是長城汽車全球化戰略在拉美市場的深度推進,更成為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出海的典范,生動詮釋了中巴汽車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
據了解,長城汽車已通過研、產、供、銷、服全面出海完成從“產品出海”到“生態出海”的跨越,現有海外銷售渠道超1400家,海外總銷量突破200萬輛。
可以看到,當多數車企仍在價格戰中內卷,長城選擇了一條“慢而重”的路。用35年死磕技術,用百億投入實驗室,用教育地產綁定人才。這種“長期主義”本質是對工業文明規律的敬畏,正如保定總督署“公生明”牌坊銘文所警示的:“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7月20日,長城汽車登上《人民日報》頭版,一篇題為《長城汽車堅持自主研發創新——著力做強做大民族品牌》的報道詳細闡述了長城汽車的價值理念,而《人民日報》頭版贊譽的背后,是國家對“技術立信”路線的肯定。
當長城將“靠譜”刻入品牌基因,其構建的不僅是產業鏈壁壘,更是一種讓員工安心、讓用戶放心、讓國家省心的工業倫理。這才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最稀缺的生態根基。
在開放與封閉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得益于長城汽車構建的生態鏈,在“動力、三電、智駕、OS”四大核心環節均具備自研可控能力,抗外部供應鏈沖擊的韌性強,從整車到電池到智駕到座艙,數據資產全部留在長城體系內,迭代速度領先行業。
然而,其軟件生態開放度仍弱于特斯拉、華為。Coffee OS 3雖支持第三方應用,但開發者數量有限,尚未形成“現象級”爆款應用。
此外,高端純電品牌勢能不足,歐拉主打小型純電,魏牌高端智能新能源尚需爆款支撐,否則難以在30萬以上區間與特斯拉、蔚來抗衡。

值得一提的是,長城推廣的氫能商業化節奏慢于鋰電,氫燃料電池車型尚未放量,氫能檢測中心的高額投入短期內難以轉化為銷量與利潤。
在華汽研究院看來,未來長城生態力可能會呈現三條路徑。
1、成為“中國的垂直整合版特斯拉”,繼續深耕純電+氫能雙賽道,以蜂巢能源、氫能檢測中心為支點,向外部整車廠輸出動力總成與標準,復制比亞迪半導體外供路徑,抬高行業進入門檻。
2、轉型“軟硬一體的智能化平臺公司”,將Coffee OS 3、SEE大模型、九州超算中心打包成“智能汽車數字底座”,向區域車企、商用車、工程機械公司輸出,賺取平臺授權費與數據服務費。
3、構建“能源—出行—生活”的泛生態,依托愛情地產、愛和城教育、愛情廣場商業體,把車、房、教育、零售、能源管理打包成“15分鐘生活圈”解決方案,以“訂閱制”形式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真正從賣車轉向賣生活。
生態力的競爭沒有終局,只有持續迭代。長城能否在“系統共生”的下一賽段繼續領先,取決于它能否在開放與封閉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既保持對核心技術的絕對控制,又能吸引外部創新力量在長城的生態土壤上生長,而這個平衡點,才是生態力的終極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