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購車季過后,新能源汽車市場熱度不減,反而因一項進入倒計時的政策再掀熱潮。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2025年第33號公告,其附件《減免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第二十三批)》正式發布。面對明年起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優惠調整——符合條件的新能源車輛購置稅減免額減半,一場消費者與時間賽跑、車企全力促銷的“免稅末班車”行情或將上演。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調整清晰體現了產業政策從“普惠培育”向“精準引導”的轉變:初期全額免稅是為了迅速壯大產業規模,如今與技術標準掛鉤的減半征收,更注重“扶優汰劣”,促使落后產能退出,引導行業聚焦高質量發展。
全國工商聯汽摩配商會常務會長、全聯汽配展組委會主任應慧鵬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熟度顯著提升,已從培育期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此時進行購置稅政策調整,順應了產業發展規律,規范了產業競爭秩序。
銷售端沖刺“免稅末班車”
在銷售端,政策信號的放大效應十分顯著。
記者線下走訪北京市朝陽區某商場的新能源車區域時發現,多家車店都將宣傳明年即將調整購置稅的相關廣告放置在店門外醒目位置。“如果消費者不知道即將調整購置稅的消息,我們也會主動告知。”其中一家店的銷售人員對記者說。
記者粗略估算,若在2025年12月31日前購買一輛標價26萬元左右的相關新能源車輛,可免征車輛購置稅;但若在2026年1月1日后購買,則需支付1.1萬元左右的車輛購置稅。
奇瑞寧波途瑞體驗中心負責人金偉曉對《證券日報》記者詳細表述了日常銷售情況:首先,銷售人員會主動告知消費者相關政策調整情況,并明確表明政策調整前的截止日期;其次,將稅收優惠具體化為“省1萬多”等直觀數字;最后,將“政策紅利”與“門店限時優惠”相結合,強調“現在買比明年買劃算得多”。
劉春生認為,對大宗消費市場而言,短期內,購置稅優惠調整會提高15萬元至30萬元價格區間的購車熱度,該區間消費者對價格相對敏感,高端車型則面臨稅負與競爭的雙重壓力;長期來看,將加速市場洗牌,促使車企提升產品性價比,進而優化整體消費結構。
金偉曉表示,政策調整前,短期內會刺激客戶在今年年底集中購車,購置稅征收政策切換前會形成“末班車效應”,各家4S店內會出現集中開票的情況,尤其是符合舊政策標準的車型會加速清庫。政策調整后,受影響最大的應該是腰部以下車企,會加速被淘汰,頭部品牌會憑借技術優勢穩定市場份額,受影響相對較小。
車企和經銷商積極應對
面對購置稅調整可能帶來的價格波動和銷售影響,車企和經銷商已經在行動。
日前,多家車企推出了“購置稅兜底”政策以吸引消費者。如阿維塔,其旗下部分車型若在2025年12月31日前(含)完成鎖單,若因阿維塔原因需在2026年交付,用戶可享受跨年購置稅兜底政策。長安汽車也有相關舉措:所有符合相關條件的產品,如在2025年11月30日24點前完成鎖單后,因非用戶原因導致該車輛在2026年開票交付,將對較2025年多出的差額部分進行現金補貼。
“多家車企都有相關的兜底政策,感覺挺好的。作為一個近期有車輛購買需求的消費者,因購置稅調整在即,不得不提前下單。時間雖然有點緊張,但我很喜歡類似的兜底政策。”一位剛從某車店咨詢完相關信息的顧客向記者透露。
某新能源汽車官網顯示,其相關車型的預計交付周期已從今年9月的2周至4周變為現在的4周至6周。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因購置稅調整臨近,消費者增多導致交付周期延長。多名新能源車輛店面的銷售人員都向記者透露,近期前來咨詢相關信息且有消費意向的消費者明顯增多。
金偉曉也告訴記者,以其所在的4S店為例,為抵消購置稅增加給客戶帶來的成本上升,會推出新的優惠政策,維持產品性價比。同時強化服務體驗,通過提升售前服務、優化售后保障,增強顧客購車意愿,減少車輛降價幅度。
應慧鵬表示,部分車企借助政策調整窗口期和消費者心理,刻意放大消費者的緊迫感,營造出“免稅末班車”的氛圍來開展促銷活動,以清理舊庫存,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車主提前消費。提前釋放未來需求,可能會透支2026年年初的部分銷量,導致2026年初市場出現短暫降溫。不過,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的提升,會對汽車零部件、汽車用品、售后維修人員等產生一系列新的需求,尤其是動力電池檢測、評估與專修將成為極具潛力的新興市場。
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以及面臨的核心挑戰,應慧鵬表示,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將不再是簡單的銷量比拼。而是會升維為一場以技術為根基、安全為保障、品牌為旗幟、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全球化綜合競賽。
劉春生表示,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后,新能源汽車行業應以此為契機,在技術方面加大電池、高壓平臺等核心領域的研發力度;在綠色發展方面完善電池回收與低碳生產體系;在國際競爭中強化品牌建設與海外布局,鞏固全球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