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大學開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4000多萬大學生已完成軍訓,開啟大學生活,除開學季大學生需要購買的東西特別多,后續應該給孩子多少生活費,仍然在困擾著不少家長。對于每個月生活費的標準,學生和家長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那到底應該給孩子多少生活費呢?家長應該根據什么來判斷孩子生活費是多還是少呢?根據教育部最新的調查數據和第三方的調研結果,不同城市、家庭背景等消費差異,2025年高校的大學生的生活費大概可分為5個檔次。家長了解這些,可有助于更科學地規劃孩子的大學開支。
第一檔:3000元以上
3000元在大學中能有怎樣的生活呢?這些錢對孩子來說是不是有點多?根據調查顯示,生活費在3000以上的大學生僅占總數的3%,可以說這部分學生的生活非常富足,除日常生活需求外,輕奢產品、最新數碼產品甚至旅游或者戀愛津貼等幾乎都不受限制。
這部分學生大部分分布在北上廣等超一線城市,且較富裕、習慣富養孩子的家庭。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中顯示,這部分學生存在20%沖動消費的現象,因此家長也要給學生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第二檔:2000-3000元
哪里的學生有這樣的生活?生活費是不是都是父母給的?根據調查顯示,這一檔的學生占總數的17%左右,學生可以說是富足無壓力,可基本上實現了“消費自由”,生活上基本餐廳、外賣自由選擇,零食飲料也可以按需購買,社交上的同學聚會、短途旅行等也無需過多考慮。
該檔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在北上廣深等超一線城市也有著38%的占比。大概有12%的學生還擁有額外收入(獎學金、兼職等),他們的消費更多元化,除日常消費外,還會通過考試培訓等來提升自己。
第三檔:1500-2000元
是不是你家的孩子也是這些生活費,是多還是少呢?按照我國當前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大部分學生處于該檔水平,在調查中占比約為41%。這檔生活費讓學生有著一定的自由空間,日常生活無需受限,每周還可以有2-3次校外就餐,一些小額娛樂消費如奶茶、電影等也可以安排。
當然,根據地域差異也要來具體分析,在一二線城市基本夠用,能滿足日常消費和基本社交;在三四線城市就比較富裕了,這筆錢能夠支撐基本食宿外,還能夠進行適量的娛樂活動。
第四檔:1000-1500元
孩子覺得生活費不夠怎么辦呢?該檔學生占比也不少,大約為34%。整體來說對日常基本生活需求還是能滿足的,但是如有其他的娛樂安排(水果零食、同學聚餐等)就需要精打細算、節源開流了。這部分學生在一線城市分布較少,大部分分布在二三線城市。此外,該檔學生大部分能夠理解父母的艱辛,整體表現為生活較為節儉,以日常食宿為主、娛樂消費較少。
第五檔:1000以下這部分學生三餐基本全靠學校食堂,早餐5-8元,午餐12-15元,晚餐10-12元,每月的伙食費已占據了900元左右。這類學生多數來自經濟困難家庭,大約30%通過校內勤工儉學或者校外兼職獲取額外費用。整體來看,地域差異、家庭經濟等因素影響著學生的生活費水平。一線城市日常食宿比三四線高40%以上,交通費更是高2-3倍。另外家庭收入與學生消費習慣要匹配,要按需供給,不能委屈了孩子,也避免形成盲目攀比。大學生活費沒有統一標準,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家庭經濟狀況來決定。家長要向孩子傳遞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學會管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