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直以來在大眾間討論由來已久的問題,想必不少車友也很困惑。
首先來定義什么是熱車?熱車的通俗說法就有類似于大家在操場上做跑步、打球等劇烈運動前開展的“熱身動作”,通過拉伸身體、左右旋轉軀干等方式活動自己的人體關節,以便在下一步的激烈運動時不受傷。
車輛也是如此,熱車就是在燃油車輛開動起來前,先啟動引擎讓它空轉一會兒,等待機油、防凍冷卻液這兩項物質溫度上升到理想溫度后再掛入前進檔出行。
機油是車輛潤滑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機油的存在目的是降低內燃機運轉時的磨損,從而延長引擎的使用壽命,并提升駕駛平順性。機油通過機油泵在引擎內循環流轉,作為一種特定的有機液體產品,其需要一個最佳的工況工作溫度。
防凍冷卻液主要作用是帶走引擎多余的熱量,給發動機降降溫,確保在一個正常的溫度運轉,而不至于“爆缸”。其也有一個合適的工作溫度,特定特調的優質防凍冷卻液冰點溫度在-37°C上下,沸點溫度可以做到129°C上下;而一些人說,可以用自來水代替防凍冷卻液灌入引擎水箱內,這是很荒唐的,純凈水冰點為0°C,沸點在100°C,且還容易給散熱系統帶來結垢、生銹問題。
不知道車友有沒有遇到像我一樣的情況,我給車子插入鑰匙,旋轉至接通電源卡位但沒旋鈕至給引擎啟動點火卡位,此時全車電源通電,儀表盤、中控臺顯示屏、日間行車燈等電氣部件會亮起。通電一瞬間的3~5秒內,我還能聽到車輛電氣部件發出的細微的“咔嚓”、“滋滋滋”之類的電流聲、電氣部件運轉聲。
當我再進一步將旋鈕扭動至啟動卡位啟動引擎,此時儀表盤顯示的防凍冷卻液「水溫」在2個格子,即低溫狀態。
大概等待1分鐘左右,儀表盤的水溫就會升至4個格子,即正常溫度狀態(冬天則需要3分鐘左右)。
而一旦水溫格子顯示在6個格子,就是發動機過熱了,指引表示發動機的散熱系統運轉不良,存在故障毛病,這時往往會伴隨著「發動機故障燈」的亮起,說明散熱系統中的管路、液位、水泵、水箱、風扇五大部件,必有其一出現了問題。
如果是冷卻液不足,那問題則簡單,冷卻液水箱里標注了液位的「最低下限」與「最高上限」,缺少液體車主可以自己網購來適度添加。
傳統的車型水溫在儀表盤用格子來表示,而當下新的中高端車型,水溫顯示方式可能就是數字化的顯示具體數值溫度。
以上所述,想必你已經搞懂了,熱車的本質就是通過發動引擎點火發熱,等待機油及冷卻液的水溫上升,讓機械部件處于最佳工作工況。
那到底需不需要熱車呢?這其實得分車型、分地區來說。
從車型上來說,新舊、高低端車型的引擎技術應用不一樣。傳統的化油器車型,需要一定的時長熱車,尤其是摩托車為多;而當下新車幾乎都搭載了電子噴油技術,不用考慮太過時長的熱車問題,一般啟動引擎十來秒到一分鐘不等,就可以出發走人了。
從地區上來說,在東北地區寒冷的冬天,溫度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時,熱車是有必要的;作者本人在廣東廣西地區開車,兩廣地區的常年平均溫度在20°C以上,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季,氣溫溫度也幾乎在0°C以上。所以我并沒有刻意熱車的習慣,一般發動引擎后坐在駕駛位上一分多鐘,水溫就在90°上下了。而如果著急出門趕時間,即使水溫顯示在2格低溫區,我也啟動引擎即開動車輛,但是會輕度踩油門,讓車在低速度區間走動,不用過多久,引擎部件溫度上來了,就隨心所欲地加油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