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比亞迪發布了第五代插混技術DM 5.0,搭載的代表車型是比亞迪秦L。
秦L 起售價9.98萬元,比起售價7.98萬元的秦PLUS DM-i榮耀版略貴一些,但配置更高了。
首先是續航更長,秦L滿油滿電續航可達2000公里。
其次是尺寸更大了一圈,秦L與秦PLUS相比,相當于從A級車到了B級車,大了一個型號。
最后是能耗綜合來看更低了,百公里電耗方面秦L提升了5%,WLTC油耗方面,秦L 百公里油耗為3.8升,比秦PLUS 的4.6升降低了17%;發動機熱效率方面,秦L比秦PLUS提升了6%。
這樣的配置和價格一經問世,不少友商對此表示強烈質疑,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然而,友商們不要不服氣,從實際效果來看,比亞迪的產品戰略和營銷策略又給友商們上了一課。
如果按照友商“老老實實”的配置,去掉17升的油箱容積,那么綜合續航大約只有1200公里了,哪里會有現如今如此炸裂的效果?
如今,比亞迪秦L滿油滿電續航2000公里,甚至都已經引爆了海外輿論,其中,在剛剛對中國汽車加征100%進口關稅的美國,不少網民甚至流下了羨慕的口水,他們說:“BYD的真實含義其實是be your daddy。”
要知道,營銷的目的不是掏心掏肺,而是占領用戶心智。你的掏心掏肺,在營銷領域其實就是沒心沒肺。沒錯,吹牛,要趁早。第一個吹的是牛,后邊再跟著吹的就是傻。
熱鬧看完了,但我們仍需看得更深入一些,基于此,本文試圖闡明兩大問題:
1、比亞迪的戰略到底是什么?
2、插混將對中國汽車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
比亞迪的戰略,就是成為新能源時代的豐田
2024年春節剛過,比亞迪75%的車型降價超過了10%,發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榮耀版798”降價攻勢,再疊加最近9.98萬元起的DM 5.0產品,我們不難發現,比亞迪決心把性價比直接拉滿了。
而拉滿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促進銷量,直接通過規模的擴大換來更低的生產成本,沒錯,直接把自己的拳頭產品砍到“虧錢”的做法,非常激進。
讓比亞迪如此“激進”的核心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比亞迪的目標是搶占主流家用市場,目標是成為新能源時代的豐田,這對于規模增長的需求非常高。
如果我們簡單梳理一下比亞迪的產品線就會發現,比亞迪的DM-i插混技術,就是專門針對10萬到20萬元這個份額最大的家用車市場來的。這個級別的車,通常是家庭的第一輛車,客戶要求里程長、性能好、成本低,比亞迪的插混,完全可以平衡這個需求。
今年3月,在比亞迪的一場內部溝通會上,王傳福表示,要調動技術和產業鏈上的優勢,用3年的時間打一次“解放戰爭”,將新能源的滲透率拉到全新的高度,帶來汽車市場的全面解放。
比亞迪再次加大了攻勢,將“油電同價”升級為“電比油低”,而面對比亞迪的強大攻勢,合資車企也只能咬牙跟進,經典軒逸、雷凌都將自己優惠提升到4.8萬元。
在巨大的壓力下,越來越多的合資品牌經銷商被突破盈虧均衡點,甚至直接站出來抵制車企,提出了共同應對比亞迪壓力的商務要求,避免合資品牌的銷售生態遭到嚴重打擊。
這還只是其中一個細分市場,我們可以想象,隨著DM 5.0車型的全面上市,比亞迪已經在整個主流市場區間點燃了戰火。
比如,中型轎車市場由秦L和海豹來單挑凱美瑞、雅閣、邁騰等產品;
小型SUV市場,由元PLUS挑戰繽智、XR-V;
在緊湊級SUV市場,由宋PLUS來挑戰哈弗H6、CR-V、RAV4等車型。
如今,比亞迪如同一臺強大的絞肉機,讓無數友商膽戰心驚。
第二,如果想要徹底扭轉合資品牌主導中國汽車市場利益分配格局,現階段,性價比是最有力的武器。
在比亞迪如日中天的背后,還潛藏一個殘酷的事實——盡管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的東風快速崛起,但是目前自主品牌在豪華市場的份額依舊不盡如人意,自主品牌要想從主流走向豪華,必須通過高強度的價格戰來重塑整個行業的分配機制。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新能源大潮之下,奔馳、寶馬、奧迪、路虎這樣的豪華品牌不僅銷量沒怎么受到沖擊,還保持了超高的單車成交均價。
所以,比亞迪的戰略很簡單,先用新能源技術優勢打造出產品力足夠強悍的車型,通過不斷降價,徹底摧毀合資品牌的城池。為了優先在主流市場打垮合資品牌,不惜暫時空出長期被海外車企霸占的高端品牌市場。
換句話說,比亞迪是以大魚吃小魚的方式,鞏固自己在主流市場的份額和盈利能力。然后才是通過騰勢、方程豹、仰望這些高端品牌,去沖擊豪華品牌乃至超豪華品牌市場。
插混時代降臨,敲響了誰的喪鐘?
如果要真正理解比亞迪插混,乃至中國自主品牌崛起的產業邏輯,還是要回到2011年左右那個時間段,中國汽車市場從2011年開始增速放緩,存量博弈成為主流,外企大量進入,導致競爭加劇,極大地壓縮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
面對著疲軟的市場和外資企業的激烈競爭,自主品牌四巨頭,吉利、比亞迪、長城和奇瑞,各自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吉利收購沃爾沃,深度嵌入世界燃油車產業鏈,曲線提升技術和品牌價值。
長城走大單品戰略,干脆放棄轎車,專攻SUV。
奇瑞則在燃油車上走技術流路線,硬剛發動機和變速箱。
比亞迪選擇放棄燃油車,專注插混和純電的新能源路線。
從目前來看,在海外市場,奇瑞路線最成功。而在國內市場,比亞迪路線最為成功,其產品譜系依靠插混+純電形成合力,干掉了大眾、豐田、長城、吉利、長安等一眾對手,中國自主品牌的產品賣到 20萬元以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現如今,比亞迪對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和DM-i單檔構型的低成本,共同構成了比亞迪的競爭力,并帶動插混路線壓倒純燃油和純電的發展勢頭。
2024年4月,燃油車正在經歷一場嚴重的大衰退,當月燃油車銷量85.8萬輛,同比下跌22.0%;1月到4月累計銷量391.6萬輛,同比下跌3.4%;合資品牌遭到重創。
而且綜合2024年1月到4月的數據,我們不難發現,2024年插混迎來了更大規模的爆發式增長。
純電滲透率21.8%,23年全年為22.7%——下跌了0.9 個百分點;
插混滲透率11.1%,23年全年為8.0%——上升了3.1個百分點;
增程滲透率4.3%,23年全年為2.9%——上升了1.4個百分點;
這組數據說明了,不僅燃油車在面臨大衰退,而且純電的增速已經遠遠低于新能源的平均增速了。
基于此,比亞迪的第五代插混技術DM 5.0,至少對中國汽車產生以下重大影響:
第一,大家開始把研發重點轉向比亞迪的插電混動路線,尤其是合資品牌。
2024年3月,上汽通用總經理莊菁雄就宣布,上汽通用全新一代智電插混要做“合資最強插混”,并提出了“插混2.0時代”的口號。
在上汽通用之前,上汽大眾、一汽-大眾、東風日產等合資企業已經宣布加大PHEV的投入,在中國本土研發全新的PHEV產品。典型的例子就是別克GL8和雪佛蘭探界者PLUS都將采用插混車型。
第二,新能源市場的主導權,已經從純電轉向插混。特斯拉和造車新勢力的生存壓力將進一步擴大。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比亞迪為什么在插混產品上“套用”純電新能源產品最關心的里程數字呢?原因其實就在謎面上——比亞迪希望用DM技術路線一統中國新能源江湖。
根據《新能源電動汽車消費與公共充電樁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只有25%的消費者“自家安裝了充電樁”。
消費者總是“既要、又要、還要”,許多人內心的真正訴求是“想用便宜又高性能的大電池”和“并且又不想花太多時間補電”,但是目前的技術和補能網絡,根本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
具體來講,為了追求長續航、純電車型不得不把電池越裝越大,但無論是800V平臺高壓快充,還換電路線都不行。
就拿堅持換電路線的蔚來汽車來說,其2500座換電站如果按照每座200萬元的建設費用計算,整個換電網絡的建設費用就高達50億元。但即便這樣的投入,換電站的密度相對于傳統加油站仍是“九牛一毛"——全國加油站為10.58萬個,而蔚來的換電站還不到3000個。
其他新勢力品牌從去年開始熱炒800V平臺,他們嘗試從“快速充電”的路徑來解決補能問題。雖然單個充電站的建設費用比換電站少了許多,但想要實現所有用戶“隨來隨用"“隨插隨滿功率”依舊是個天方夜譚。
數據已經顯示,純電的增量正在大幅下滑,而比亞迪的DM5.0發布會甚至已經提前宣告了,2024年新能源主流市場的爭奪還將在插混戰場中展開。也就是說,新能源市場的主導權,已經從純電轉向插混,也就從20萬到30萬的純電市場,轉向20萬以下的主流市場。
造車新勢力由于沒有燃油車時代的技術積累,基本不可能解決決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問題,要么投向增程,比如理想,要么死守純電,比如特斯拉、蔚來和小鵬,但隨著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對“插混路線”的不斷押注,一定會讓特斯拉和造車新勢力的生存壓力將進一步擴大。
總結來看,在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結構還將進一步變化:一方面,燃油車市場加速萎縮,打贏價格戰的概率越來小;另一方面,由于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的充分方便和廉價的補能手段,純電新能源車消費必將大幅萎縮。最終,性價比拉滿的插電混動車型必然會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更糟糕的是,國內汽車市場目前仍處于一個高度“供過于求”的狀態,許多主機廠的產能利用率甚至不到50%。在“買方市場”疊加技術變革的市場基調下,“卷”是唯一的出路。而對于當前在產品和規模上占據先發優勢的比亞迪來說,“比卷更卷”“卷上加卷”則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當下最正確的戰略,但對其它品牌,尤其是造車新勢力來說,如此內卷的環境,他們是否還能生存下去將是一個可怕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