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汽車行業(yè)“內卷”的話題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但實際上,當下的中國汽車市場還不夠卷,在未來,競爭會加劇,淘汰賽會比想象中更加殘酷。
2024年可能會是過去10年里最“卷”的1年,但卻是未來10年里最“不卷”的一年。這樣的判斷,主要基于以下3個理由。
第一,中國汽車市場上的絕大部多數(shù)品牌沒能邁過生死線,所以,通過大洗牌淘汰掉絕大多數(shù)品牌是必然的。我們就拿成熟的美國汽車市場來說,年銷1500萬臺左右的市場規(guī)模,前十的品牌占據(jù)了85%以上的銷量。而中國汽車市場的品牌至少有100個。
第二,中國自主品牌的占有率很低。中國作為全世界產業(yè)鏈最完善的工業(yè)大國,但汽車自主品牌在2024年1月到5月占有率僅有53%,這是極不正常的。相比之下,美國品牌在本土市場的占有率魏65%、歐洲品牌占有率為70%、日本品牌占有率為85%。此外,中國汽車市場Top5品牌的市占率只有42%,相比之下,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的市場Top5的市占率為60%。
第三,中國本土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進步空間更大。在2024年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榜單中,只有15家中國的零部件企業(yè)入榜,相比之下,日本有22家,美國有18家,德國有16家。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本土的零部件廠商營收遠遠不如國際巨頭,全球Top15零部件百強的營業(yè)收入是中國Top15零部件百強的收入的4倍。
可見,當下中國的汽車市場,恰恰還不夠卷,其實更準確的表達是“競爭烈度”還不夠,以中國當前在世界產業(yè)鏈地位,想不卷,先問問自己有沒有資格——
世界汽車排行榜,中國自主品牌在TOP10中占了7個了嗎?
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趕上豐田、本田、大眾、特斯拉這樣級別的汽車巨頭?
放眼整個產業(yè)鏈,微軟、蘋果、高通、英特爾、英偉達、谷歌這樣級別的公司有嗎?
當在海外遭到種種限制時,別老是哭爹喊娘,捫心自問有打開市場的手腕嗎?
當然,以上三個理由都還過于宏大,還有一個指標,能非常細致地觀察中國汽車市場競爭烈度,它就是產能利用率。
我們都知道,汽車產業(yè)的第一性原理是規(guī)模效應,而產能利用率是汽車產業(yè)的核心運營指標,它能集中反映一家車企的固定資產攤銷,進而影響到車企的利潤實現(xiàn)。可以說,產能利用率成為了一個關鍵的指標——不僅僅反映出品牌的興衰,更是反映出行業(yè)的變遷。
三組數(shù)據(jù),縱觀產能利用率
在燃油車時代,2017年是銷售頂峰,當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銷售規(guī)模達到2428萬臺,產能利用率為62.8%。隨后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爆發(fā)。從2017年到2023年,我們根據(jù)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三個非常明顯的變化:
首先,以BBA為代表的燃油車豪華品牌和電動車巨頭特斯拉過得很滋潤。
盡管在網絡上人們都對BBA喊打喊殺,但以以BBA為代表的燃油車豪華品牌日子過得非常滋潤,2023年的產能利用率更是達到了92.5%的歷史高位。
被自主品牌圍攻的特斯拉,總體上來講,日子過得不錯,2020年進入中國市場,2023年的產量接近100萬臺,產能利用率更是連續(xù)3年超過90%。
盡管總體表現(xiàn)規(guī)模增長明顯,但最近3年以BBA為代表的一線豪華和二線豪華的差距越來越大也是不爭的事實。
其次,合資品牌加速衰落。
這一點,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燃油車時代,中國合資品牌的產能利用率高達75%,而2024年,產能利用率跌破50%。在此背景下,合資品牌的大量工廠不斷被曝減產、放假、甚至是關閉。要知道,50%的產能利用率是底線,如果哪個品牌的產能利用率低于這一數(shù)值,那么關門走人是大概率事件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系合資上汽通用,2024年初的規(guī)劃是95萬臺,到今年二季度已經調整到70萬臺的水平。但是上汽通用1月到5月的銷量只有不到20萬臺。
我們來看一些主流合資品牌的具體數(shù)據(jù)。
一汽大眾2024年產能286.17萬臺,同比增長0.4%,產能利用率59.2%。
上汽大眾2024年產能257萬臺,同比下滑10.8%,產能利用率38.7%。
廣汽豐田2024年產能126.63萬臺,同比增長0.2%,產能利用率65.2%。
一汽豐田2024年產能121.2萬臺,同比下滑0.1%,產能利用率56.7%。
廣汽本田2024年產能80萬臺,同比下滑9.2%,產能利用率65%。
東風本田2024年產能70萬臺,同比下滑10.3%,產能利用率72.6%。
此外,長安福特、悅達起亞三個主機廠的產能利用率低于15%,處于嚴重的產能過剩狀態(tài)。
最后,是造車新勢力和傳統(tǒng)中國自主品牌的崛起。
新勢力的產能利用率為75%。而傳統(tǒng)自主品牌更是不容易,產能利用一度接近40%,差點墜入懸崖,如今產能利用率達到了75%。
細分來看,
比亞迪2024年產能451.98萬臺,同比增長28.7%,產能利用率80.4%。
吉利2024年產能423.07萬臺,同比下降11.7%,產能利用率為45.0%。
奇瑞2024年產能為231.68萬臺,同比增長97%,產能利用率為82%。
長城2024年產能260.28萬臺,同比下降3.4%,產能利用率38.3%。
從數(shù)據(jù)來看,比亞迪一家?guī)恿酥袊灾髌放频漠a能利用率。
客觀來說,中國汽車市場對自主品牌和新勢力來說,是一種地獄難度,無論是自主品牌早期還是后來的造車新勢力,想要生產和銷售汽車,都被各種程度卡過生產資質,相反,合資品牌有政策優(yōu)勢,品牌優(yōu)勢和渠道優(yōu)勢。相比之下,中國汽車市場反倒像是給外資開的。
如今,很多人說新能源有補貼,有購置稅,但對不起,中國的產業(yè)政策是面向所有企業(yè)的,中國政府既沒有不允許合資生產插混和純電,也沒有單獨給新勢力和自主品牌發(fā)放新能源補貼,免除購置稅。
合資品牌占據(jù)著最好的資源和政策,現(xiàn)在被打得滿地找牙,到底怪誰?到底誰該反思?
從產能利用率得出的三大結論
根據(jù)產能利用率,我們至少能得出以下三大結論:
第一,在主流乘用車市場,合資品牌在2024年大幅衰退,產能出清正在加速,而與之對應的就是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
第二,“新能源轉型”在中國自主品牌身上同樣存在。
今天,大家都在討論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轉型”,但實際上這一命題在中國自主品牌身上同樣存在。因為拆解來看,自主品牌中只有比亞迪幾十年如一日地All In新能源賽道,咬牙幾十年投入,終于在近幾年迎來了爆發(fā)。其產能利用率高達80.4%。
而其余自主品牌在幾十年的發(fā)展中,無論是產品定位還是技術研發(fā),幾乎都跟在合資廠商的后面,以至于燃油車時代,消費者形成了這樣一個買車優(yōu)先順序:合資原版>國產翻版>純國產。
如今,比亞迪引爆了新能源市場,也一舉扭轉了中國所有自主品牌的品牌形象,同時也掩蓋了吉利,長安,長城的困境——他們在燃油車時代的積累變成了沉重的包袱。
第三,自主品牌在豪華車市場道阻且長。
如今,BBAP(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賣不動不斷刷屏,這其中既有消費大環(huán)境的原因,也有國產勢力崛起高端化的影響;但是國產新勢力的高端化進程,也同樣在受高端市場降溫的壓制降速。
外資豪華品牌貌似四面楚歌,但實際上自主品牌的豪華品牌也沒有準備好。
直到今天,成功站穩(wěn)了50萬以上價位的國產車型,依舊很少,MEGA折戟沉沙,蔚來ET9還在PPT上,問界M9的后續(xù)仍需觀察,比亞迪仰望U8還需要更長時間的檢驗,超豪華MPV極氪光輝算是高端定制。
沒錯,50萬到100萬元這個豪華品牌的絕對主場,是在隨著BBAP的光環(huán)黯淡而日漸萎縮,但真正啃食豪車份額的,是自主品牌發(fā)起的“平權運動”也就是國產平替。這也是BBA產能利用率依舊健康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