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車失靈”并非是真的失靈,車載EDR(電子數據記錄儀)不會說謊話,這些年來,關于“剎車失靈”的事件層出不窮,其實除了特斯拉之外,也有其他汽車品牌上過大新聞,但就剎車失靈問題上新聞曝光的熱度似乎總是Tesla最高。
還記得2021年在上海車展上站在特斯拉車頂上穿著「剎車失靈」logo字樣的T恤進行維權的河南安陽特斯拉車主——張女士嗎,近日上海法院判決下來了,她敗訴,要求賠償特斯拉名譽損失17萬。但歷時三年進行調查判決,則多少有點匪夷所思了。
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拓速樂,o(* ̄︶ ̄*)o大概像人一樣吧,“人紅是非多”,“人怕出名‘車怕撞’”。
Tesla頻頻上新聞最主要原因有三點:品牌效應、銷量比例、單踏板模式。
①品牌效應
在國產電動車品牌還沒完全崛起之前(2020年前),特斯拉憑借領先的技術優勢,推出當紅炸雞子組合Model S、X、3、Y四款拳頭產品,成為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全球標桿及領頭羊,這為拓速樂的銷量打下了品牌基礎;再加上大家喜歡給特斯拉掌門人——埃隆·馬斯克賦予的現實版斯塔克科技「鋼鐵俠」形象,這讓特斯拉在全網擁有著極高的輿論討論熱度,關于特斯拉的任何一絲一縷風吹草動,總能變成輿論風暴的中心旋渦,更何況是剎車失靈這樣隨時爭分“奪命”的重大危機事件……
②銷量比例
自從2019年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成投產以來,兩款純電國產的Model 3和Y的價格下探到30萬以內,尤其是M3最低起售價一度低至23萬,這讓兩款車的總銷量要比絕大部分新能源車企(比亞迪除外)的電車銷量高。這意味著市面上跑動的特斯拉基數龐大,超百萬輛,基數龐大的情況下,哪怕發生「剎車失靈」事件的比例概率極低,那也是一個相當不容小覷的數字。
③單踏板模式
電動車最大的問題之一可能是續航焦慮——跑不遠、充電時間長久。所以勢必要在能耗水平上深挖功夫,榨干每一度電的最大能效水平,電動車的顛覆式運行模式,恰恰為創新功能帶來了無限可能,所以中高端電動車具備了諸如:①吸收路面顛簸震動的懸掛電機發電;②剎車制動拖曳電機動能回收發電。兩種方式都可實現新能源汽車的一邊跑動一邊給電池反向充電,而其中剎車制動發電應用最為普遍,這其中又要數電動車先驅教父特斯拉推出的「單踏板模式」最為有名。
剎車制動能量回收也許并非特斯拉首創,但特斯拉卻是將“松開電門即剎車”的“單踏板模式”發揚光大的——憑什么?就憑借特斯拉先驅的品牌效應、龐大的車輛銷量基數以及獨領風騷的先進三電系統設計。
我們先來分析分析單踏板的運行邏輯:
傳統的燃油車,松開油門,車輛會依靠慣性緩慢減速行駛,依靠輪胎與路面摩擦力系數和風阻系數阻力F1,減速加速度(G1)不大。
先進的純電動車特斯拉,松開電門,在強動能回收模式下,車輛的驅動電機介入被拖拽用于能量回收發電,依靠輪胎與路面摩擦力系數和風阻系數阻力F1+電機拖拽阻力F2,車輛會被急劇「自動制動」快速減速行駛,減速加速度(G2)很大。
F1+F2>F1,G1>G2。
絕大部分情況下(假設99%),特斯拉車主不用踩剎車踏板,就能短時間內讓車自動剎車到停止,這種習慣依賴使然,會讓相當一部分車主忽略剎車踏板的存在,或者說失去踩剎車踏板的意識。萬一就是遇到1%的意外情況,必須踩剎車施加額外的制動力去剎停才能避免碰撞事故。我就假設1%意外的情況中,有99.99%的車主司機都會踩剎車踏板制動,但就是有0.01%比例(萬分之一)的車主司機誤踩了「電門踏板」當剎車,結果車速飆升,他們還以為「剎車」沒踩得夠深,進一步深踩,車速進一步提升,那就完了蛋了。一百萬車主,萬分之一的誤踩油門當剎車的比例,事件數就是上百件了……
單踏板模式,在輿論上是兩極分化的,就算是車評人界,對它的評價也是好憂參半、褒貶不一。贊的人盛夸它開創了行業之先河,單踏板模式讓開車變得更舒服;貶的人批評它違反了人類一直以來的開車直覺,即使二十多年駕齡幾十萬公里里程的老司機也容易誤操作,誤把油門當剎車。
我2023年試駕過特斯拉Model 3高性能版,我承認非常好開,但講真我不喜歡「強動能回收」的單踏板。但特斯拉高性能版的Model 3 、Y零百加速都是三四秒出頭,一旦不熟悉單踏板模式誤踩電門當剎車,這些路上力大磚飛的性能猛獸不是一般人能Hold得住的。缺根筋的愣頭青開車,尤其是高性能特斯拉單踏板模式,危害交通安全,害人害己,不能讓小概率事件產生的成本讓全社會埋單。
基于此角度考慮,所以能看到最近工信部出臺了意見稿,征求意見在于該不該取消單踏板模式。我的意見是,應該保留,把選擇權交給用戶。讓開車真的非常資深的人士,可選松開電門踏板即剎車的強動能回收單踏板模式;讓開車小白、老花、偏保守的人選擇松開電門即緩行的低動能回收模式(這也是絕大部分燃油車的運行邏輯),把車開得保守 一點,更安全一點,高高興興出門,平平安安回家,總沒錯的。